【卫生保健】健康入秋,预防先行疱疹性咽峡炎宣传知识篇

了解疱疹性咽峡炎

1.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和特点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?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疾病,以发烧,咽喉部出现疱疹,伴明显疼痛为主要特征。

2.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发热:轻型的表现为急性发病,往往伴随着高烧。在出现口腔疱疹的同时或者是出现疱疹前,就已经开始出现发烧了。

3.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一种病吗?疱疹性咽峡炎跟手足口病可以说是“表兄弟”,这两种疾病在表现和病原学上很相似,但是也有一些微小的区别,具体如下:

1)发烧程度可能有区别:手足口病的发烧,往往更加温和一些,以中-低热为主,而疱疹性咽峡炎往往一来就是高烧。

2)疱疹的部位有区别:手足口病除了咽部的疱疹之外,手心脚心,甚至躯干,也会有疱疹,而疱疹性咽峡炎则不出现这些部位的疱疹。

二、不幸中招,如何护理

 

手足口病/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、早诊断,早期识别危重信号,及时就诊,合理治疗,一般都可顺利康复。

1. 注意隔离

1)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: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最好是在体温正常、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,一般来说,共隔离 2 周时间,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,传染性是最强的;

2)多通风: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;

3)家长也需警惕: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,家长也尽量少串门,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/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。

2. 观察病情

1)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: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,或原有症状、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,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现;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、有无肢体抖动、易惊、皮肤温度以及呼吸、心率、血压等,一旦出现危重信号,需及时就诊或复诊。

2)定期监测体温: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,如体温超过 38.5℃(腋温),每 1 2 小时测一次体温,并要注意有无寒战、惊跳、烦躁不安、胡言乱语、出现幻觉或抽搐等情况,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。

3. 注意护理

1)宜清淡、可口、易消化饮食为主:如面汤、稀饭、米糊、母乳等,避免过咸、过酸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
2)在发病的一周内,休息很重要: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;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,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。

3)注意勤洗手:尤其是在饭前便后,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,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,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。

4. 注意消毒

肠道病毒在 4℃ 可存活 1 年,在 -70℃ ~ -20℃ 仍可长期存活,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,但不耐高温。患儿玩过的玩具、用过的奶具、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。

三、家庭如何做好预防

目前没有疱疹性咽峡炎疫苗可预防,宝宝会反复被感染。尤其是体质差、抵抗力弱的宝宝,越容易被感染。所以预防工作真的很重要。家长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: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,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,避免与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人接触。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、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。

● 做好家庭卫生清洁工作。对于幼儿的玩具、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、消毒。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,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。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

● 增强幼儿免疫力。饮食上注意食谱的合理性,注重营养搭配;让孩子劳逸结合,保证充足的休息;让孩子经常参加室外活动,提高抵抗力。

● 要理解和配合幼儿园工作。幼儿一旦出现疱疹性咽峡炎,要告知幼儿园,待患儿痊愈后,方可入园。

● 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。成人接触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后,虽然没有患病症状,却容易携带该病毒并传染给孩子。